我国具有实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明显优势,主要表现在:我国拥有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丰富的技术应用场景,具有从终端产品、零部件、原材料到相关配套设备的完备产业链,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创新迭代,有力促进了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企业发展理念、组织结构、生产模式等全方位变革,对企业的资金、人力、技术、管理等具有较高的要求,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在以上方面存在明显劣势。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而实现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需要从政府顶层设计到市场推动,从技术驱动到要素赋能等多个层面协同推进。
因企制宜推动数字化转型
不同企业的数字化基础、技术水平及资源要素条件等都存在一定差别,应根据不同企业特点及条件区别推进数字化转型。对于大型企业,一方面,自身实现全流程、全场景、全链条的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在数字化转型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带动行业上下游企业共同实现数字化转型。鼓励大企业面向行业或产业集群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发标准化、模块化、解耦化的数字化转型工具,构建贯通工具链、数据链、模型链的数字底座。借助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有效提升数据采集、知识沉淀、业务打通、生态搭建等方面的能力。
中小企业是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其中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技术条件较好,应围绕产品数字孪生、设计制造一体化、个性化定制等较为复杂的数字化转型场景加强系统化集成升级,进一步提升这类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其他中小企业,应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企业经营遇到的问题,加强重点数字化应用场景的深度打造。推动大量小微企业开展普惠性上云上平台,增强其用数赋智能力,将相关业务系统迁移到云端,充分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云化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运营优化等服务,并强化与龙头企业的数字化标准兼容、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度嵌入大企业主导的产业链供应链。
强化数字化转型的技术支撑
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及智能化升级,离不开技术体系的动力驱动。首先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是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的突出短板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四基”能力薄弱,在工业软件、智能传感器等领域短板弱项较为明显。为此,要集中优势资源在芯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领域重点发力,加快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同时,充分发挥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的作用,基于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要求,新建一批智能制造国家创新中心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基地,进一步完善制造业创新生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统筹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过程,是数智化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协同效能不断强化的过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驱动数智技术与制造技术进一步深度融合,并引发制造业工具体系发生根本变革,使低成本轻量化数字化转型趋势变得越来越明显。云计算、低代码技术等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工业软件的开发部署难度。借助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云化订阅模式有利于显著降低数字化应用的采购成本,为中小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持。借助于新型数智化技术,还能使较为复杂、昂贵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更加简易化、轻量化、低成本化,更加适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通过大力推进以人工智能大模型为代表的数智化技术的创新、应用,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更为专业化和低成本的数字化服务,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强化数字化转型的服务体系保障和基础设施支撑
加快培育一批深耕行业的专业软件开发商、自动化集成商和平台服务商,孵化培育一批提供数据确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服务的数据商和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综合型、行业型、场景型服务商,打造服务商资源池。鼓励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与行业龙头企业协作,共同打造标准化、低成本、可复用的高质量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以现有科技创新中心、公共服务平台等为依托,打造建设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载体,构建线上线下协同、行业全链条转型服务贯通的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通过服务体系广泛汇聚技术、数据、金融、人才等转型要素资源,在数据共享、人才培训、供需对接等方面提供服务支持,不断提升中小企业转型成功率。引导服务商探索统一数据接口标准建设,提升“小快轻准”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跨平台互操作能力,提升数据互联互通和软硬件系统兼容适配能力,提高产品易用性和二次开发便捷性,防范生态壁垒和数据孤岛。对广大中小企业,加快培育“小快轻准”产品和解决方案,量身定制专业化、低成本产品和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转不起、转不好的难题。强化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支撑,加快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中心、智能算力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破除数据壁垒,打通信息孤岛。重点构建开放共享、富有弹性的工业互联网生态,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完善相关标准规范,推动不同系统、平台、终端互联互通,形成国家统一的数字空间。
强化链式协同转型和园区集群共生性转型
现实中,信息孤岛和协同效率低下等问题是制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突出因素。为此,应借助于产业链供应链优势实现链式协同转型。由产业链供应链链主企业或者生态主导型企业及平台型企业对中小企业提供行业共性解决方案,开放共享技术、资金、人才、服务等资源要素,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提供支持,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协同开展数字化改造,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协同转型格局。借助于工业互联网平台载体的支撑作用,通过上下游企业协同数字化转型,将显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上的资源配置效率。产业园区或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因地理位置相近,天然具备较为相似的资源、经营模式和商业理念,便于在数字化转型中交流转型经验、获取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协同转型。目前,很多产业集群正通过共建共享数字化基础设施等创新方式,引领大量中小企业稳步推进数字化转型。可为集群量身定制一站式标识解析基础软硬件协同开放平台,将原本孤立分散的设备与系统紧密连接在一起,实现数据的共享与流通。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有效解决集群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认知理念、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为集群内的企业实现共生性数字化转型提供全方位支持。在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同时变革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管理架构从科层制转向网络化、扁平化、开放化的柔性组织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实施基于实时数据的动态管理、透明管理和系统化管理。进一步围绕用户个性需求,构建面向质量追溯、设备健康管理、产品增值服务等的服务化体系,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将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培育新的高附加值业务增长点。
强化数字化转型的人才支撑
加强培养既熟悉制造业务、又熟悉数字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对转型企业的在岗人员、拟从事数字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员,参照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新职业培训教程,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职业、分方向、分等级紧贴企业数字化发展需要,开展订单、定制、定向培训。培养数以千万计的掌握制造技术,熟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精通智能制造技术,具备实战能力,善于解决工程问题的智能制造高技术人才,特别是培养一大批知识先进、技术精湛的能工巧匠和大批高质量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人才。大力推进产教融合,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加快建设工业数字化、智能制造、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等“新工科”专业,通过引校进企、引企驻校、校企一体等方式鼓励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产业技术实验室、中试和工程化基地,相关部门可通过购买服务、减免税收等方式支持引导企业直接接收学生实习实训。
推动场景驱动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场景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小可行单元”,通过分类、示范、协同、评估等策略,可将复杂转型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要进一步推进场景驱动的企业数字化转型,强化场景与技术、生态、政策的深度融合,更有效地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按照制造业全生命周期,分别划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服务、经营管理、供应链管理、跨环节协同等核心场景,针对不同环节场景数字化转型要点、痛点设计解决方案。基于具体行业特点绘制数字化转型场景图谱,明确场景间的关联性;同步梳理数据要素、知识模型、工具软件、人才技能四类支撑要素清单,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具体路径参考。打造标杆场景,示范引领数字化转型。通过遴选典型应用场景(如“灯塔工厂”“数智工厂”),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促进场景协同与生态构建,实现跨环节场景联动。通过数据集成和模型互认,打通研发、生产、供应链等环节的数字主线,实现从客户需求到生产的全流程优化。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场景应用带动上下游协同。培育标准化、低成本的场景化工具包(如SaaS化生产管理软件、模块化设备联网方案),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门槛。